【十佳青年】一个热爱军事纪实的书虫——蒋昆

发布者:王琳钰发布时间:2017-03-19浏览次数:1526


    蒋昆,会计学院2014级中澳(2)班

书院班级414020,曾任414020班班长,沁园书院学生会主席


      我对读书情有独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过了不少的书,也独自北行5万多里路。周国平曾经讲书划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种是浪费纸张的垃圾,脏人眼球的书碰都不要去碰,第二种是可看可不看的书,读吧总能学到一些什么,不读吧也无伤大雅,而第三种便是大浪淘沙所剩下的金子,是必须读的书。

在我看来一个对一个热爱军事纪实,大国博弈的书虫来说,基辛格的《论中国》、《世界秩序》、《大外交》,詹姆斯·多尔蒂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赵曾俦的《抗战纪实》,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书便是这类洗去浮华后所留下的珍品,是了解大国博弈,军事纪实的必读书目。

但凡是涉及到大国的军事政治格局,每一本此类书籍都会不约而同的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作为二战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当读到中国抗战的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全身总是会为之震颤,不知在哪本书上读过这么一句话“每一场战役,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用战士们的血和肉铸就而成。战役可以被记载,但是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最终都会化为战争的尘埃,最终慢慢随风飘去。”

当看到这句话时,深有感触。读了那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书籍,透过一页页的记载重现了大大小小的各场战役,一封封的家书重燃了联连三月的烽火……就这么读书够么?于我而言不够,一点都不够。仅仅通过读书获得而来的想法总觉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不再深入一步去探访那些还健在的老兵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思辨带来更多的是实际行动 

 

       历经种种,得知身边有一尚存的新四军老兵,身子骨已经不硬朗了,讲话也不是很利索了,但是得知有人像听他讲70多年前的故事,他很爽快的答应下来。他参军的时候只有12岁,问他为什么参军,只是因为跟着学做工的师傅太凶,对他又打又骂。说书的先生讲,战争年代乱世出英雄,他想当英雄,于是没有枪杆子高的娃娃跑进了新四军的军营。

      母亲来部队要人,家里就这么一个男娃,当了兵死在战场上怎么向祖宗交代。当妈的在彭雪枫将军面前哭,做儿子的躲在彭雪枫将军的身后攥着将军军服上的破布条哇哇的哭,12岁的时候哪懂什么孝义之道,他只知道母亲不想让他当个少年英雄。最后彭将军向哭哭啼啼的母亲保证,不会让你家绝了后,要绝后也是他彭雪枫先绝后还轮不到这个小娃娃,于是他成为了彭将军的警卫员,一个没有三八大盖高的警卫员。

      等到他比枪高的时候已经是个壮小伙了,什么少年英雄梦早已抛之脑后,他只是一个不想让彭家绝后的警卫排长。只是后来,彭将军当年对他母亲的诺言竟然成了真,44年的一场战役中,彭将军壮烈牺牲,而当年的那个小娃娃躺在彭将军遗体旁,身中两枪被抬下了前线。

                                                  “提到残酷,哪有战争两个字来的沉重。”

当兵的总会战死,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兵的不战死,那多少百姓会死于硝烟,又会有多少个家庭从此断了生迹。老兵眼中带着愤恨,“日本鬼子打我们哪是绝后,分明是要灭种。”说书的先生讲的都是什么民族大义,他理解不了,也不再去想什么少年英雄梦。“我就不信他们日本人没有妈,我就不信他妈抱着他们的骨灰不会哭。”这是书中不曾提过的恨,这是深入骨髓里的恨。

曾经我是那么的难以理解战争竟能带来如此仇恨,我总是相信只要日本承认错误,那带给我们的伤痛就会慢慢治愈,后来亲身采访过了老兵,翻阅了那么多的书籍之后我才明白,这两个国家,这两个民族的仇恨不会那么轻易的化解,一切都源自于大和民族的变态般的自尊心,统治只是一种手段,而灭种却是最终目的。亡国之恨相比这个又算得了什么?要说原谅又谈何容易,更何况近年来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对一个反省都不会的国家提宽容,可能么?

      读书究竟带来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页页油墨纸所带来的思考,当然不仅仅是思考,更是将思考付诸行动的一种魄力,缺少了这一层思考,这一层行动,读书也变得空洞,读下去的只是一个个简单枯燥的文字,而不是哲理,也不是故事,这些故事和哲理,或许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亦或揭露了人性的丑陋。缺少了这些哲理和故事的阅读,哪怕“饱”读完全,相比也仍然是空洞的沙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