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刘锦:回顾百年历史 与新时代同行

发布者:王琳钰发布时间:2018-09-26浏览次数:1576

    128日周五下午1600刘锦老师在沁园书吧为学“习”社的成员们讲解了党团知识

如何去读十九大报告呢?讲座伊始,刘锦老师就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数万字十三章的十九大报告,同学们都显得无从下手。而“分段”是刘锦老师给大家的第一个锦囊妙计。第一段是回顾,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第二段是新时代的命题,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使命第三段是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五位一体第四段是从军队,外交,党建,一国两制方面论述总的政策

 

    除了分段的方法,党章更是帮助我们理解十九大报告的一条新道路:“创立”及“形成”, “最新成果”和“又一次飞跃”,“思想”“理论”与“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眼蕴含着不同内涵,也是使我们更深刻理解党章、十九大报告的宝藏。我们应能够从一本书中激发出对于更多问题的思考,而这也将是我们读书征途上的新突破。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这句话刘锦老师展开了详细的探讨。首先什么是“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有很多种,但哪些是现实的、合理的是我们需要分析的,不现实、非理性的需要则是“欲”。刘锦老师相信,美好生活的一系列内涵将会被进一步丰富,这也将是一种能够兼顾民族与国家的价值引领。

    其次为什么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有同学提出是“因为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有同学认为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入了新时代”……刘锦老师细致引导,从唯物史观出发,得出了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才被称为新时代的结论,更是借人生发展的阶段和各项任务来比喻,提出了是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从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的观点。

    刘锦老师还介绍了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的重要方法。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有相似有不同,这些继承与发展之间则展现着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

    最后理解十九大报告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从网络上得到的结论或许完美但并不可取,自己的思考纵然不成熟也弥足珍贵。要读原本,结合党章,才能越读越有味道。

介绍了读十九大报告的方法之后,刘锦老师更是带领我们从历史视角看新时代,讲解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百年来,中国人经历了由自大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大起大落。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英国人的通商要求。那是自大的天朝上国。而1793年的世界早已风起云涌:世界史迈入近代,英国人打开工业化大门,法国举起大革命的旗帜,华盛顿在费城宣布连任第二届美国总统……那是1793年的新时代。而作为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间断的古国,我们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却不自知。

随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沦陷,而辛丑条约更是击败了中国人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救亡图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殖民主义扩张是当时的时代主题。胡适说:“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 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自大虚骄被打破,自卑充斥中华民族,而另一方面来看,事物到了最低谷的时候,往往孕育着生机。一旦完全自卑,也意味着思想的解放。

 

    1949年,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站了起来。我们在短短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走的路,我们自信!然而新时代不仅要自信,更要呼唤自觉;新任务不只要做大事做成事,更要抓住时代命题。从开放通商口岸被动全球化到加入WTO主动全球化再到不做吃瓜群众塑造全球化,中华民族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

 

    刘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期望:青年兴则国家,青年强则国家强。“两步走”激奋人心,我们青年正当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工具理性、“鸡汤体”并不可取,我们更应具有国际视野,不能做伟大复兴的旁观者!

 

    最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于学习社的发展,一定要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