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何平:为什么我们的文学阅读是有毒的
发布时间: 2016-03-26 浏览次数: 776

为什么们的文学阅读是有毒的

    310日,沁园书院邀请何平教授为为我院学生做了题为“为什么说们的文学阅读是有毒的”的讲座。以下为讲座实录:

    的毒是一种隐喻,我们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步积累起一种不正的文学观。这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环节造成的,他和我们整个文学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文学教育制度本身就是有毒的,比如说教材,经过几道过滤,反而把有价值的东西过滤掉了。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章叫向青春举杯。在成人的视野中,他会把一些东西猥琐化,如果在青春中,我们缺少了那种懵懂的爱,青春还叫青春吗?这不仅造成了青春的损耗还造成了文学的损耗,当书写朦胧爱情的文学作品被排除在青春的单元,你就会发现,这个青春打动不了你了。更不用说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当这些东西被排除,剩下的就是被成人咀嚼过,被他们用猥琐的想象过滤过的所谓的正确的青春。当你们去读这样的青春,这里面的文学作品一点儿都不能打动你。作为苏教版教材的受害者,你们也能感觉到文学的青春样本一点都不可爱。

如果我们的教材,不能正视文学中少男少女的美,不能正视他们动荡的心灵世界,不能正视光亮中间微微的哀伤,那么这样一个提供给你们阅读的青春就是有毒的,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你们的文学阅读经历是有毒的。

年轻之美,青春之美,少男少女之美,他是不需要你和他建立起这种私密的关系,就像我来时看到一群刚下课的孩子,这是多富有美感。

我刚才用了几个词,规训,过滤,我说的过滤,是用成人的眼光,认为孩子们如果知道了少女的美,知道了朦胧的情感的美,就会惹祸,不能告诉他们青春是这样的,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讲的,小和尚下山,老和尚和他说有一种动物你不能亲近,那种动物是有毒的,就像中学教材里,这些东西不能告诉你们,告诉你们是有毒的。当有一天小和尚下山,他和女孩子有了自己的接触,他会发现原来老和尚说的有毒的东西是那么的可爱。我的比方或许不恰当,当我们的教材缺失了这些东西,而后当你意识到青春的美感的时候,你已经错过了,这就是成长的错误。当你遭遇到青春的微妙的波动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这就是青春的一部分的时候,当你在青春忧伤而没有人告诉你这是青春自带的情绪的时候,你自己就无所适从了。这应该是我们文学教养里应该传达的东西,但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传达,他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被歪曲了的,被简化过的,被成人的眼光污染过的青春。

我们的文学经历有毒,很多时候是那个世故的,带上很多偏见的,污染过的成人眼光导致的,就像雾霾一样。你的文学教育的过程中笼罩着成人的雾霾。

你们教材中间说了很多这样的东西其实这跟你们少年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韩少功的将乡愁的一篇文章我行归去》,这是一个极度的有毒的带上成人色彩的一个文本,里面讲到“我到法国去,住在城堡里面,吃着法国的大餐”我却想着故乡的那些平洁的、昏暗的、肮脏的那些地方,你说这符合一个人正常的感受吗?他心里面真的会是这样的吗?你们老师教的时候有没有讲过他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的家里面再怎么龌龊、贫穷、不堪,我还是爱这个地方。这种是一种极度落后的乡愁,一种极度简单化的机械的乡愁,一种虚伪的乡愁。所以当韩少功成为社会名流以后,他说这种城市我是绝对不能呆的,我要到乡下去,韩少功呈现的景象就是在乡下挑了两个粪桶,那其实这就是我所说的成人世界的一种世故和虚伪。

教材一直就是跟着你们年轻孩子掉队的,你们教材里面现在还保留着有文化色彩的,比如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篇目,在你们的想象之间,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这是美好的故事,是传统故事的百搭,如果说才子旁边没有佳人,那传奇故事就无法展开了,那么后羿和嫦娥是多么古典的美好故事,但在鲁迅笔下,当英雄有一天无了用武之地,天上没有那么多太阳了,不能让他去射了,这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说的,当恋爱有一天走进婚姻的殿堂,就是英雄不再轰轰烈烈了,那美人崇拜英雄崇拜的什么东西,英雄变成跟我们一样的人,后羿在他后来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你们爸妈那样的天天要去讨生活,后羿就是一个中年男人,那么整个的人就呈现出生命的一种颓势,整个人生是往下滑的,他只能每天弹着弓给妻子射乌鸦,给嫦娥做乌鸦炸酱面,也没有英雄豪情去射日了,嫦娥就经常在家抱怨“怎么天天给我吃面,这就像你们妈妈在家抱怨一样。那这些高尚的人在鲁迅的笔下就变成了世俗的人,就这样的一个文本传达着对中国古典世界的一种理解,完全的不是我们现在所建构起来的东西。而鲁迅完全做的就是拆穿里面的把戏,拆穿里面的文化细节,所以鲁迅所做的就是文化解读,然后,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读了之后就会对鲁迅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原来鲁迅也可以这么好玩,当教材里面讲鲁迅是文化家、革命家时,其实你们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你们这一代人实际上是被周星驰的电影、王小波的一些小说所包围的,这些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调戏,以一种游戏的心态看待事情,不似你们爸爸妈妈那样被约束的思想所限制,无法理解那种游戏的心态,所以你们现在的孩子就是在一边读书,一边做着自己的自我解读 ,成就着自己的文学观。

有人说:天天吃这么些毒,我没死啊。为什么?自我解毒。如果不是自我解毒,你们现在的文学观比我们当初会还要糟糕,所以说你们现在的文学观比我们当初要好一点。我喜欢给小孩子上课,他们的语文老师站在后面听,我说:“你们肯定是小看了你们的学生的。”我给他们上过《桑园留恋》,苏童的一部小说,那些老师说跟小孩子讲这些他们肯定是理解不了的,因为《桑园留恋》里面是讲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讲文革时期的街角少年的,街角少年就是那些时常骚扰女生的混混。小说开头是一个小孩说:“我今天可以将自己洗澡啦,我长大啦。”文革时期的父母是没有时间去管小孩的,小孩都是跟着街角比自己大的哥哥成长起来的,慢慢的学会怎样和这个世界相处。这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跟那些我们所谓的坏孩子后面理解了世界里面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生命的流逝的疼痛,也就是死亡。

那些老师就说拿这些跟高二的孩子讲他们肯定理解不了,他们的青春跟书里面描绘的青春世界完全是不一样的。请注意这些孩子不是从好孩子那里去学东西的,是从街角的那些打架的,早早地谈恋爱的坏孩子那里去学的。街角少年是比较讲友情的,每年保研的时候就有学生跟我去吐槽,学生之间互相踩压,把班级的整个秩序都搞乱了。在讲的过程中间就会发现,那些孩子可以调动起来的影视和文学资源有很多,老师们都认为孩子们都很纯真,是不可能去理解这些东西的,但是事实上来讲,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有能力用自我阅读经历来搞懂教材中刻意回避的一些问题,周星驰的这种戏谑来玩弄庄严的东西,年轻孩子都会,网络语言里很明显就是戏谑和调侃,成人世界再给你毒药的同时也会给你们一些糖,像林清玄,于丹,周国平的心灵鸡汤的一类书,本身也是有毒的,就像教材中一样,他们呈现出的世界也是被歪曲的。心灵鸡汤本身是有毒的,但是他瓦解了教材里的毒,我们教材中的东西太过正经宏大,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课本变成了政治课本,心灵鸡汤就是把世界简单化,把世界甜蜜化。那些青春小说像郭敬明的《最小说》这类,也把世界扭曲了,但是他们对于有毒的文学教育构成了一种自我防御。我一边上课中了老师的毒,我又一边拿着老师给我的东西去解毒又中了毒。事实就是这样,在自我伤害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很多东西,形成了独立的文学趣味,而教材中蛮和偏的世界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就会把它戳穿。举一个例子,中学语文课本都会有的一个《雷雨》,你们老师基本都是和稀泥,说他们有感情也虚伪,那么这种感情就是缺乏对文学的同情和理解,这种文学观点就是有毒的。我们教材中对外在世界和人物内心进行了简化,这也是有毒的。简化也是有毒,给它贴了政治标签和道德标签也是有毒的,《雷雨》是一个很复杂的文本。对一个语文老师的评判有三个标准,如果这个老师说周朴园是虚伪的,鲁迅弃医从文后就去写小说,《边城》是田园牧歌的话,这些老师都是要减分的。鲁迅弃医从文到写《狂人日记》经历了很长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很美好的日子。《边城》前半部分是写田园牧歌的,后半部分是反田园牧歌的,他后面表明田园牧歌是很脆弱的。文学作品是要注重细节的,你们应该知道的老师全都没有讲。

        不能把人放在真空中理解:很多老师都会讲周朴园太虚伪了,又把人家赶出去了,又在家里表现出跟鲁侍萍很恩爱,是封建大家族长者的虚伪性。但鲁侍萍跟周朴园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你们在老师分析的时候是不是注意到一句话,因为当鲁侍萍后来出现在周朴园面前的时候,周朴园任何人都会有这种应急反应,地位阶层的差别,周朴园当时已经是这样的一种身份,一个自己家里的侍女的一个妈妈跑到这里来说,我是你以前的情人啊,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会有周朴园那样的反应,这就是我跟大家讲的阅读作品要有理解和同情之心,放置在其中,周朴园那种反应,不是他有那种深谋远虑的资产阶级的那种阴险,这是人的那种应急反应,所以鲁侍萍出来说的那句话,我老的你也认不出来吗?这句话震撼呐,这个里面充满了不光是愤怒,那么多的怨恨,那么多的委屈啊,可以想见这么多年,鲁侍萍都生活在和周朴园一起的美好的幻想中,她根本没有我们理解的去恨周朴园,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一起,她到最后难过的却是,我能原谅你把我赶出去,也能原谅你这么多年不管我,但是我真的老的你都认不出来吗,一个女人哪,如果说十八年后同学聚会你的初恋情人都认不出你,了那种感受啊。所以说,我们教材选书的视角是有毒的,老师分析文章的方法是有毒的,教材中间是有好东西的,但事实上他会添加很多添加剂。

A&Q

1. 那我们阅读的经历中带上了毒素,怎么办呢?第一点就是拼命地自己去读经典,不要相信书单,某老师给你开一个书单是可疑的,我没有给任何学生开过书单,你不要相信书单,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自我解读能力。特别是每到过年就会有书单,但这些书单都是不靠谱的。有一个学校推荐读蒋勋的讲唐诗的书,但是蒋勋的作品里多少常识性的错误啊,这个是学校里正经开出的书单啊寒假就读一本讲唐诗的,确实是有毒的,而且毒性很大啊,但是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啊,所以你不能开一个有毒的书单。第二点是无论读什么经典,不能人云亦云,你自己首先要去看。比如说《朝花夕拾》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它适合中学生读吗,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朝花夕拾》是写童年趣事的,但书里面鲁迅的那种博大的思想以及对文化的批判,一个初中生能读懂吗?所以通过自己的独立的教育,解读,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2. Q:很多老师都推荐名著说名著很有趣,但是我读起来很枯燥,完全看不下去。

A:首先你去问推荐给你名著的老师有没有读过这本名著,第二个,要读出名著的趣味,要以你的阅读量为代价的,你现在的阅读量不够。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一直读,你读不懂也读,你读多了就知道它的好处了,你只有读才知道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

3. Q:阅读的时候是读懂作者的本意比较重要还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细节,逻辑,自己得到的乐趣比较重要呢?

A:首先要纠正你一个看法,如果阅读要读懂作者的本意的话,那就不要读了,那作者把他的本意写在上面,那就行了。越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越是开放性的,《雷雨》刚开始写的时候,因为受基督教的影响,写人的那种挣扎而挣扎不透的那种宿命,但是教材里面多是揭露大家族的黑暗,好比说这个观点我接受,但这就不是作者的本意了,它是后来解读出来的,但是这种解读是成立的,带进作品里是成立的。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是这种朦胧的直觉,我很看重这种直觉。

4. Q:家人比较希望我看一些乐观向上,像教科书中推荐那种书,比如说我来听这个为什么我们读的文学是有毒的如果跟他们说他们就不会同意,他们希望我听一些经济方面的讲座,那我要怎么跟他们解释?

A:这个好像是教育学的问题了。那比如说你做审计,每天跟数字打交道,你的日常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你会生活愉快吗?文学不会这么庸俗,顶多像我们吃文学饭的如此而已,但是通过文学获得经济上面的成功的人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