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一种跨越千年的传统艺术,让历史与现代相连。”10月24日下午,由沁园书院分团委举办的“一捏一世界,一审一人生”面塑制作活动在新办101举办,吸引了广大同学参加。
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南京市秦淮区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立洋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授课。郭立洋老师热情洋溢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并分享了许多与面塑相关的文化小知识。同学们沉浸其中,听得津津有味。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体验面塑制作的技艺,老师现场向同学们演示制作了一只面塑版小兔子,集趣味与形象于一身的面塑让同学们颇为震撼。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早在秦汉初期,面食制品工艺就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最早关于面塑的记载。在民俗活动中,面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用来当作节日中的信物,以祈求生命繁衍、人丁兴旺、家庭幸福;又可以用来表达思念纪念之情,以讨个好兆头。
老师近距离向同学们示范面塑制作流程,并鼓励同学们多动手尝试。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动手亲身尝试制作起了自己的第一个泥塑作品,并纷纷感叹:看似十分简单的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却很难以掌握,果然非遗技艺的流传靠的是各位匠人们世世代代的积淀与潜心打磨的耐心,每一步都是雕琢过的技巧与心思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的热血。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是数万劳动者用智慧和耐心磨砺出来的勋章。今天我们学习面塑,不仅是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民族的光辉;更是要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让我们一起重拾面塑艺术,探索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体验古老与现代的奇妙融合,感受非遗的魅力,让非遗在现代依然散发出熠熠光芒。
文字来源:周浩洋 魏晨烨